如果不是因為1990年代以來的世界巨變,英超很可能無法如此成功。為英超射入首球的迪恩表示,1990年代中期英超度過初創期之前,世界上最好的聯賽在意大利。米蘭有荷蘭三劍客,國米有德國三駕馬車,尤文圖斯和其他強隊也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偉大球星。被稱為“小世界杯”的意甲因為七姐妹之爭,激烈程度絲毫不遜色于21世紀近20年逐漸誕生的英超六強。但意大利足球在20年時間經歷了3次嚴重的經濟危機,就此跌落神壇,更凸顯了英超模式的可持續成功。
英超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:作為第一全球化語言的英語,解放了球員到國外踢球的博斯曼法案,新一代球迷對流行文化的癡迷,以及坎通納、溫格、維亞利、佐拉帶動的法國與意大利人加盟英超,徹底改變了英格蘭足球粗糙的技術、單調的戰術和幾乎從未科學化與系統化的訓練、飲食、醫療、數據收集與分析等諸多方面。人們可以說,坎通納改變了英格蘭足球對技術的認知,溫格改變了更衣室文化,貝克漢姆和維多利亞將英超流行文化推向了全球,阿布帶來了更雄厚的外國資本,莫里尼奧、瓜迪奧拉則讓英超徹底變成了最頂級的足球舞臺。
而這一切改變的基礎,在于英超聯盟的包容性與堅持不懈的市場化運營原則。一切規則圍繞如何讓聯賽變得更強大、更多樣化、更商業化和更有影響力,核心還是能夠創造更多的商業與文化價值。聯賽不僅為俱樂部增加營收創造了足夠寬松的環境,也在不斷改善球迷的體驗。盡管30年來英超的票價早已不是普通勞工階層所能負擔,但不斷擴建和新建的球場依然幾乎保持爆滿,其中不少來自于英超不遺余力的全球推廣產生的國際觀眾。
30年前參加首輪英超比賽的242名球員中只有14人來自英倫三島之外,但到了1999年,切爾西的維亞利已經可以首次派出沒有1位英格蘭本土球員的首發11人陣容。30年前首屆英超的22位主帥全部是英國人,而新賽季英超,英格蘭本土教練僅5人。目前20家俱樂部只有3家是英格蘭老板控股,13家完全是外資控制。因為資本帶來的頂尖外教、外援,讓英超成為莫里尼奧和孔蒂口中“冠軍競爭最激烈的聯賽”。
相比嚴格限制資本控制(德甲),保留會員制(西甲)和家族企業影響力(意甲)的歐洲大陸聯賽,英超的徹底商業化原則無疑是他們最核心的競爭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