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 月 19 日訊,在中超聯賽的舞臺上,外援長期占據著主角的光環,這一現象引發了諸多思考。正如《新民晚報》所指出的,當下本土球員應如何在這一格局中找準自身定位,實現從 “配角” 到 “主角” 的蛻變,成為了中國足球發展的關鍵議題。
每至休賽期,各隊球迷對外援的討論便不絕于耳,畢竟外援的實力與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球隊的賽季成績,他們無疑是中超賽場的焦點與核心。然而,本土球員難道就甘于永遠充當配角嗎?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但殘酷的現實是,當前國內球員的整體水平與外援相比仍有差距,在成績至上的競技體育世界里,暫時只能退居幕后。
回首日韓聯賽,其早已成為本土青年才俊茁壯成長的搖籃,即便同樣擁有外援,甚至不乏大牌球星,本土球員卻能迅速崛起。這背后,一方面得益于完善的青訓體系為年輕球員奠定了堅實基礎;另一方面,球隊和球迷對于外援的理性看待也起到了關鍵作用。崔康熙執教全北時,采用外援輔佐本土球員的模式兩度稱霸亞冠;日本 J 聯賽在經歷高價引進大牌外援的初期階段后,本土球員通過與高水平外援的同場競技,加深了對足球的理解與認知,實現了能力的顯著提升,進而成功從配角轉變為主角。
反觀中超,本土球員對外援的依賴程度依然較高。海港球迷對奧斯卡和巴爾加斯續約的焦慮,申花球迷對關鍵位置外援的急切期盼,都折射出本土球員在擔當 “主角” 方面的乏力。
但這并非是不可改變的局面。本土球員當務之急是要專注于日常的訓練與比賽,沉下心來打磨技術、提升戰術素養和心理素質。在與外援并肩作戰的過程中,學習他們的長處,彌補自身的不足,逐漸減少對外援的依賴,用汗水和努力積累實力,一步步在中超賽場上站穩腳跟,從 “配角” 逐漸成長為真正的 “主角”,為中國足球的崛起貢獻自己的力量,書寫屬于本土球員的輝煌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