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 月 30 日訊,泰晤士報首席記者 Martyn Ziegler 的最新爆料如一顆重磅炸彈,在國際足球界掀起波瀾。據悉,國際足聯將拒絕給予各足球協會就沙特阿拉伯是否應主辦 2034 年世界杯進行投票的機會,取而代之的是,國際足聯與各大足協將于下個月以鼓掌方式來 “決定” 這一重大事項。
國際足聯 211 個成員國將于 12 月 11 日借助 Zoom 召開在線會議,重點討論 2030 年與 2034 年男子世界杯主辦權的授予問題。然而,令人咋舌的是,這將是近 60 年來首次面臨沒有競爭對手申辦世界杯的局面。眾多聲音質疑,國際足聯領導人似乎正精心布局,以確保沙特阿拉伯成為 2034 年世界杯的主辦國。
在正常的申辦流程中,各申辦國需經過多輪展示、評估與投票環節,以彰顯公平競爭原則。但此次,所謂的 “鼓掌決定” 方式徹底顛覆了傳統。2030 年世界杯的主辦權競爭已基本明晰,西班牙、葡萄牙和摩洛哥聯合申辦,烏拉圭、阿根廷和巴拉圭也將展開角逐。而 2034 年世界杯主辦權卻在這種缺乏競爭與正規投票的情況下,被推向了一種看似 “走過場” 的鼓掌表決模式。
這一決策引發了廣泛的爭議與質疑。對于國際足聯而言,其一直宣揚的公平、公正、公開原則在此刻受到了嚴峻挑戰。缺乏競爭的申辦過程,難以保證世界杯主辦權能夠花落最適合的國家。沙特阿拉伯在體育領域雖有諸多投入與發展,但在人權等方面的記錄一直飽受國際社會詬病。以這樣一種特殊方式確定其為主辦國,可能會引發國際社會對國際足聯決策獨立性與公正性的深度懷疑,也可能導致部分國家、足球人士及球迷對世界杯這一全球體育盛事的熱情與期待大打折扣。國際足聯究竟是基于何種考量做出如此決定?這一決定又將對未來世界杯的形象與發展產生何種深遠影響?整個國際足球界都在拭目以待,期待國際足聯能給出一個合理且令人信服的解釋,以維護世界杯的權威性與公信力。